2007/04/26 | 3
类别(我是北方的人) | 评论(1) | 阅读(116) | 发表于 01:58
连铸坯的表面质量:主要是指连铸坯表面是否存在裂纹、夹渣及皮下气泡等缺陷。连铸坯这些表面缺陷主要是钢液在结晶器内坯壳形成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与浇注温度、拉坯速度、保护渣性能、浸入式水口的设计,结晶式的内腔形状、水缝均匀情况,结晶器振动以及结晶器液面的稳定因素有关。
 

怎样才能防止连铸坯中心偏析?

为防止连铸坯中心偏析,可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钢中易偏析元素P、S的含量。

  (2)控制低过热度的浇注,减少柱状晶带的宽度,从而达到控制铸坯的凝固结构。

  (3)采用电磁搅拌技术,消除柱状晶“搭桥”,增大中心等轴晶区宽度,达到减轻或消除中心偏析,改善铸坯质量。

  (4)防止铸坯发生鼓肚变形,为此二冷区夹辊要严格对弧;宽板坯的夹辊最好采用多节辊,避免夹辊变形。

  (5)在铸坯的凝固末端采用轻压下技术,来补偿铸坯最后凝固的收缩,从而抑制残余钢水的流动,减轻或消除中心偏析。

  (6)在铸坯的凝固末端设置强制冷却区。可防止鼓肚,增加中心等轴晶区,减轻中心偏析。

一、连铸坯表面纵裂纹是指沿着拉坯方向在铸坯表面发生的裂纹,主要包括面部纵裂纹和角部纵裂纹。纵裂纹在板坯多出现在宽面的中央部位,方坯多发生在棱角处。表面纵裂纹直接影响钢材质量。经观察,发现纵裂纹组织有如下特点:(1)与无裂纹部位相比,裂纹区由细小等轴晶构成的激冷层较薄:(2)激冷层越薄,裂纹深度越大。

  纵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结晶器内冷却强度不均匀造成初生坯壳厚度不均匀,在坯壳薄的地方应力集中,当应力超过坯壳的抗拉强度时就产生裂纹。

 
二、防止连铸坯纵裂纹的关键是弯月面初生坯壳的均匀性,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结晶器采用合理的锥度,及最佳的内腔形状的铜管或铜板,尽量使结晶器内的热流密度趋于均匀。

  (2)选用性能良好的保护渣。

  (3)浸入式水口的出口倾角和插入深度要合适,安装要对中,减轻注流对坯壳的冲刷,使其生长均匀。

  (4)根据所浇钢种确定合理的浇注温度及拉坯速度。

  (5)保持结晶器液面稳定。如果液面波动区间由±5mm增加到±20mm时,纵裂纹指数从0增加到2.0;由此可见,结晶器液面波动区间应控制在±5mm以内。

  (6)钢的化学成分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7)采用热顶结晶器。即在弯月面区75mm的铜板区内,镶人导热性差的材料,使结晶器此处的热流密度减小50%—70%,使热流密度上下趋于均匀,延缓坯壳的收缩,减轻铸坯表面的凹陷,从而减少了裂纹发生的几率。

连铸坯横裂纹产生的原因及特征有哪些?

横向裂纹多出现在连铸坯的内弧侧振痕波谷处,通常是隐蔽看不见的。经金相检查指出,裂纹深7mm,宽0.2mm,处于铁素体网状区,也正好是初生奥氏体晶界。晶界处有细小质点(如A1N)的沉淀,降低了晶界的结合力,诱发了横裂纹的产生。

  横裂纹产生的原因:

  (1)结晶器内热流密度不均匀及振痕太深是横裂纹的发源地。

  (2)钢中A1、N含量增加,促使质点(AIN)在晶界沉淀,诱发横裂纹。

  (3)铸坯在700—900℃脆化温度区矫直。

怎样才能防止连铸坯横裂纹产生?

减少连铸坯横裂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采用最佳的、合理的结晶器及结晶器采用高频率,小振幅振动。

  (2)二冷区采用平稳的弱冷却,矫直时铸坯表面温度要高于质点沉淀温度或高于r→a转变温度,避开低延性区。

  (3)选用性能良好的保护渣;保持结晶器液面稳定。

  (4)降低钢中的S、O、N含量,或加入Tl、Zr、Ca等元素,抑制C—N化物和硫化物在晶界的析出,或使C—N化物的质点变相,以改善奥氏体晶粒热延性。

  (5)横裂纹往往沿着铸坯表面层粗大奥氏体晶界分布,因此可通过二次冷却使铸坯表面层奥氏体晶粒细化,降低对裂纹的敏感性,从而减少横裂纹的形成
标签集:TAGS: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25]
我是北方的人[20]
我是天使[5]